EN

中文

演讲嘉宾

  • 杜彦良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深圳大学教授

  • 杜彦良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深圳大学教授
     
    杜彦良,中国工程院士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长期从事轨道交通领域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铁道工程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提出了“监测-评估-预警-修复”一体化的状态监测与安全运维技术体系,围绕国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既有线提速铁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大型铁路桥梁、多年冻土路基、长大隧道及TBM施工装备状态监测、健康诊断与快速康复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自1998年组建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以来,带领团队服务国家建设、结合重大工程、跟踪学科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先后主持参加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战略咨询重大、重点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荣获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本人获河北省突出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 卢春房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铁道部原副部长

  • 卢春房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铁道部原副部长
  • 张喜刚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张喜刚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张喜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3月生于河南许昌,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苏通大桥总设计师,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983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曾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和技术中心主任、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及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任及桥梁委员会主任。
  • 聂建国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 聂建国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 崔俊芝

    中国工程院院士、《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主编

  • 崔俊芝

    中国工程院院士、《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主编
  • 郑皆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

  • 郑皆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
     
    郑皆连,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65年8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路桥工程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广西大学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桥梁工程博士生。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兼总工,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广西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科协主席,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还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2008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2018年获李国豪原创桥梁技术奖。
  • 邓文中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外藉院士、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 邓文中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外藉院士、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文中(英文 Man-Chung Tang),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结构工程师,工学博士,名誉文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名誉建筑师,名誉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藉院士,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外藉院士, 邓文中先生是结构工程师,设计的百余座大桥遍布在世界5大洲,被业界誉为“太阳永远照在他的桥上”。
  • 马洪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 马洪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 王景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 王景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 周福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

  • 周福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
  •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

  •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
  • 林元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

  • 林元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
     
    林元培,1936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曾主持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嘉陵江石门大桥(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m)、上海徐浦大桥(8车道,跨度590m)、上海卢浦大桥(全焊钢结构拱桥,获美国国际桥梁协会颁发的2004年度Eugene C.Figg Jr奖。2008年获I.A.B.S.E.颁发的杰出结构奖)、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跨度为444m)、东海大桥(海上大桥长32Km.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梁文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 梁文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梁文灏,1941年9月18日出生于上海,男,汉族,上海市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曾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委员会理事。现任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梁文灏院士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十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曾主持侯月铁路、西康铁路、青藏铁路等几十条干线铁路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并在公路、水利和地铁隧道领域完成了一批大型复杂工程的规划、方案研究和设计工作。在我国复杂山区越岭长大隧道以及高原高寒、湿陷性黄土、风沙等特殊地质条件隧道修建及TBM施工技术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曾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委员会多届理事,获的第六届詹天佑成就奖。主持勘察设计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获第三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永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 杨永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杨永斌,1954年8月22日出生于金门,男,汉族,福建金门人,结构力学与动力专家。197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系。198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即返台服务,历任台大土木系主任、台大工学院院长、云林科技大学校长,2014年8月从台大退休。 曾任(台湾)国科会土木学门召集人、及下列各学会理事长: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土木水利工程学会、力学学会、结构工程学会。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学院荣誉院长、台大土木系名誉教授、《结构稳定与动力国际期刊》(IJSSD)主编、数个SCI国际期刊编委、和两个国际组织的主席:《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东亚太结构工程与营建会议》(EASEC)。曾在下列大学担任访问、客座或讲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NUS)、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昆士兰大学 (UQ)、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等。长期从事结构力学与动力研究。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结构非线性与稳定理论研究,90年代开始开启车桥互制动力理论研究,以及列车引致之土壤波动传播。在上述三领域各出版一本英文专著。曾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五次、特约研究员两次、教育部教学特优奖、杰出人才基金会讲座、十大杰出青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士、及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会士。2007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何华武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何华武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秦顺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家

  • 秦顺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家
     
    秦顺全,1963年7月15日出生于四川绵竹,男,汉族,四川省绵竹市人,桥梁工程专家。九三学社社员。198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隧道与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会主委,湖北省科协副主席,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创立了桥梁分阶段施工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理论,创新了大型桥梁结构工厂化、标准化施工方法;实现了大跨度桥梁和跨海大桥建造诸多技术上的突破,解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先后主持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孟加拉国帕克西大桥等多座国内外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为推动新时期中国桥梁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

  •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
  • 刘加平(西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 刘加平(西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 缪昌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 缪昌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 赖远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赖远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翟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首席教授

  • 翟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首席教授
  • 何满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 何满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 钮新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 钮新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钮新强,男,1962年7月生,浙江湖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工结构专家。现任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和参与主持了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0余项,是三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曾获全国工程设计大师、FIDIC百年优秀咨询工程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
  • 陈政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陈政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陈政清 (1947.10.28 —),工程力学专家。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籍贯湖南省邵东县。1981年和1984年相继获湖南大学力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系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美两国留学历时两年。现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973计划“制造与工程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中南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从事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工程力学问题研究。1980年代末提出三维梁杆结构几何大变形的UL列式法和相应计算程序,最早解决了我国悬索桥和斜拉桥的三维非线性设计计算问题;在桥梁风工程理论与应用方面有重要贡献,解决了颤振,多阶涡振等的多个计算与实验难题;发明的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不再需要电源,特别适合斜拉桥拉索减振;发明的电涡流减振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和阻尼力的放大倍数,解决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难题。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其中电涡流减振技术已逐渐成为土木、机械等多个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5部,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十几项。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健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郑健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郑健龙,1954年5月25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县人,道路工程专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1年12月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长安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博士;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曾任长沙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郑健龙院士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解决了南方湿热地区膨胀土等不良土质公路边坡的稳定与加固,采用不良土质填筑路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了设计寿命分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理论框架、结构体系与设计准则,建立了沥青路面的状态设计法,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参编行业规范5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等十多项荣誉及奖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复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 王复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王复明,1957年3月生,河南沈丘县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水利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王复明教授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田红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 田红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 孔宪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 孔宪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孔宪京,1952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水工结构专家。中共党员。1980、1983和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先后获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常务副书记,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副主任等。30多年来致力于土石坝抗震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在土石坝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对策、筑坝材料静-动力特性与本构模型、土石坝三维弹塑性数值分析方法、核电厂海域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与应用以及大型试验设备研制和计算软件研发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研究成果应用于近50项水利水电、核电、水运等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4项排名第一);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土石坝抗震专著3部,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50余篇次;培养硕士、博士近70名。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被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湘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主任、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院院长

  • 陈湘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主任、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院院长
    陈湘生,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历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和总院副总工程师,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铁工程、井巷工程等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专长于地层冻结技术,地层位移控制技术、近接工程结构安全与环境协同技术,地铁建设技术。
  • 邓铭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邓铭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邓铭江,男,(1960.06.18- )干旱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专家,新疆库尔勒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获河海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新疆额河建管局、水利厅总工程师18年,现任新疆科协副主席、额河建管局局长。
    长期坚守西北边疆工程科技一线,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解决了沙漠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创建了横坎儿井地下水库新技术,开展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创新实践,长期致力于西部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岳清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

  • 岳清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
  • 李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 李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 吕西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 吕西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吕西林,男,1955年1月生。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30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构抗震减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等研究与教学。先后主持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研究成果“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7本,专著8本。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项,获专利2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 冯夏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主席

  • 冯夏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主席
  • 李术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

  • 李术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
     
    李术才,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5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主要从事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和锚固机理及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 林 鸣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林 鸣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林鸣先生具有三十余年公路、桥梁、隧道及水工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特大跨径桥梁、深水桥梁基础设计、复杂地形高速公路立交桥、跨海跨江隧道交通领域拥有众多科研创新成果。现担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组织实施了众多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为世界外海桥岛隧集群化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并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 朱合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 朱合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 杜修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 杜修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 许唯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 许唯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 高宗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高宗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唐洪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

  • 唐洪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
  • 刘加平(南京)

    东南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刘加平(南京)

    东南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加平,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教委副主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混凝土收缩开裂及裂缝控制关键技术,现代混凝土流动性调控关键技术,高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其应用等。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课题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2件,中国专利优秀奖4件,国际专利3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7篇;主/参编标准14项。成果广泛应用于高铁、城市轨道、水电、核电、交通、国防、建筑等工程,帮助解决了100余项重大工程的技术难题,并应用到欧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 殷跃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

  • 殷跃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
  • 何 川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 何 川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 邢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邢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李 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协会(IASCM)主席、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 李 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协会(IASCM)主席、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 Herbert Mang(赫伯特·芒)

    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前任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 Herbert Mang(赫伯特·芒)

    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前任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 郝 洪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约翰科廷杰出教授

  • 郝 洪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约翰科廷杰出教授
     
    郝洪教授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桂冠学者”,科廷大学基础设施监测与防护研究中心(CIMP)创始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震工程;结构抗爆炸和冲击;结构健康监测。已发表1100多篇学术论著,SCI收录536篇,引用8000多次,他引6542次,SCI-H因子46;Scopus引用9800多次, H因子50。入选Elsevier数据库土木工程全球“高引学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写入经典教科书及纳入国内外多个相关设计规范中,也广泛应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及军用和民用建筑设计中。现任国际防护结构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工程协会理事、澳大利亚代表及澳大利亚结构健康监测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国际防护结构学报》、《国际全寿命结构工程学报》主编,及10余个学术期刊编委。
  • 周志祥

    重庆交通大学/深圳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周志祥

    重庆交通大学/深圳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李国强

    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建筑钢结构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李国强

    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建筑钢结构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蒋宇静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长崎大学教授

  • 蒋宇静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长崎大学教授
  • 吴智深

    东南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

  • 吴智深

    东南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
  • 袁勇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 袁勇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 葛耀君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

  • 葛耀君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
    葛耀君,1958年出生于上海。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国际风工程协会IAWE执委兼亚太地区召集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风工程委员会主任。
  • 严金秀

    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主席、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

  • 严金秀

    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主席、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
     

会议亮点

  • 专业权威积淀,品牌优势传承

    "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IBTC)"2012首届举办,十年积淀,始终秉承"紧跟国家战略和重大桥隧工程,推动体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宗旨,不断推动我国工程科技高质量创新发展,是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反映重大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

  • 组织阵容强大,高级智囊团领衔

    本届大会作为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主办,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等共同参与筹办,汇聚业界顶级学术机构及相关团体资源。

  • 会+展结合,打造高端交流平台

    大会同期举办桥隧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及技术创新展,充分展示我国桥隧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涌现出的技术创新成果,参展单位涵盖路桥隧工程项目业主、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单位,科研机构及设备制造商等。

  • 行业翘楚云集,全行业广泛参与

    汇集以路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领域60余位院士与上百位设计大师及顶级专家,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桥隧专家及代表,以及国内外拟/在建重大桥隧工程业主,中铁、中铁建、中交、中建、中水、中冶、中煤、地方市政建设集团等设计、施工、管理单位云集。

  • "一带一路"机遇,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面向"十四五"及2035远景规划,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聚焦重大工程和重大成就,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加强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前沿技术突破、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探讨亟待解决的工程科技共性问题、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服务于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

  • 目标买家明确,区域涵盖广泛

    借助全球范围极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活动,广泛邀请领域内专业观众、买家和代表团,包括政府职能部门、轨道交通业主、道路与桥梁、隧道(洞)、市政、交通等领域关键企事业单位、各地方市政建设管理单位及采购代表等。

往届回顾

2023届回顾

2022届回顾

2020届回顾

2019届回顾

2018届回顾

2017届回顾

2016届回顾

2015届回顾

2014届回顾

2013届回顾

111
666
222
444
333
555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3
6
9
11
13

合作媒体

中国交通网 筑龙网 亿欧网 建设网 中国沥青网 采招网 中国仪表网 中国路桥网 新材料在线 工程机械信息网 岩土工程联盟 中国岩土网 建设行业信息网 中国规划网 52监测网 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安防展览网 中国隧道网 中国路面机械网 中国润滑油网 工程机械在线 建设发展网 中国钢结构在线 中项网 土木在线 中国建筑工程信息网 中国桥梁网 中国铁路招标采购网 防水企业网 桥隧网 虫筑网 中国交通设施网 我的建筑网 广告买卖网 BIM之家

联系我们

会议概况 展示概况 桥梁与隧道大会组委会,王萌(先生) 桥梁与隧道展览会组委会,王翔(先生)

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产业综合服务商,全力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专业信息与宣传服务、年度大型会议及各种层次的论坛交流活动,以及相关的专业研究与咨询服务。从产业媒体,到产业会展,再到产业咨询,我们通过体系性信息服务全方位深度服务于产业发展。 我们基于产业信息进程所积累的丰富而卓越的会展组织经验,积累了综合性会务运营服务能力,我们将之发展为专业服务业务,迄今已经为多个地方整合及高校及企业客户提供了专业级服务。

会议日程 展示范围 电话:021-51757707 电话:021-51757707
权威嘉宾 展位平面 手机:150-2182-2869 手机:173-1753-8277
参会评价 为何参展 邮箱:john.wang@wintimechina.com 邮箱:xiang.wang@wintimechina.com

版权所有: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沪ICP备12034678号-4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734号